根據預期使用人數和設備需求,合理規劃實驗室的面積。每個操作區至少需要2~3平方米的工作空間。解剖實驗室層高≥4.2米,門寬≥1.2米,解剖臺橫向邊距≥2.0米,縱向邊距≥1.6米。
將實驗室劃分為解剖操作區、觀察區、清洗區、辦公區,
解剖操作區:應設置30~50平方米的房間,配備1~2個長2m、寬0.6m、高0.8m的解剖臺,可采用不銹鋼桌腿和桌面邊框,桌面用加厚塑料板或木板包裹防水布制作。
標本儲藏區:約20平方米,需有上下水、污水處理系統和電源,用于存放標本的冰柜和解剖用一次性耗材。
觀察區:用于學生觀察解剖過程,應配備高清攝像頭和LED屏幕,以便于教學。
清洗區:用于解剖后的工具清洗和消毒。
安裝高效的通風系統,確保實驗室內的空氣流通和無菌。夏季室內溫度控制在(25 ±1)℃,相對濕度60%~70%;冬季溫度(17 ±1)℃,相對濕度60%~65%。保證一定的負壓,換氣次數取送風30次/小時,排風35次/小時,據氣體動力學原理,采取全面均勻上送風和各污染源處局部下排風相結合的方式,連接一系列傳感器,可實時讀取風速、VOC濃度、離子發生量、溫度、濕度等一系列數據,并具有遠程控制功能。有關風管的安裝應符合GB50243的相關規定,有關風機、空調設備的安裝應符合GB50274有關條文的規定。
選擇堅固耐用、易清潔的解剖臺,并配備可調節照明和排水系統。解剖臺的數量應滿足教學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足夠的操作空間。
建立廢棄物妥善處理的流程,確保實驗產生的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理,符合環保要求。
解剖實驗室的建設方案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以確保實驗室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