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壓病房實驗室建設,從“失控”到“可控”,這4大痛點必須解決!
一、要清楚的知道,負壓實驗室建設的本質,是通過“空間控制”實現“風險控制”。與其盲目追求高端設備,不如扎實落地每一處壓差監測點、每一米密封膠、每一次應急演練。畢竟,在生物安全領域,99分的設計+1分的疏忽=0分的結果。
二、負壓是系統性工程,需精準控制“壓力梯度、氣流方向、換氣效率三要素,采用“變頻風機+壓差傳感器”閉環控制系統。
通過通風系統設計,確保室內氣壓低于相鄰區域(通常壓差為-5 Pa至-30 Pa)。 壓力梯度應逐級降低:病房/實驗室→緩沖間→清潔走廊→外部環境。 壓差需實時監測并具備報警功能。
污染區包括病區、病房衛生間及相應的緩沖間和通道;半污染區包括走道、緩沖間等;清潔區則包括醫護工作區、休息區、更衣室等。
三、氣流設計拒絕形式主義
從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最終通過高效過濾后排出,排風口應設置在房間下部(部分病原體可能隨飛沫沉降)。
負壓病房:換氣次數≥12次/小時(重癥病房更高),
實驗室:根據生物安全等級(BSL-2/BSL-3)調整,通常≥6-12次/小時。
對應新風系統設置排風系統,排風口應設置超低阻高中效過濾器。排風機應設置變頻功能,按照壓差要求調節排風量,確保污染空氣經過過濾滅菌后排放。
負壓隔離病房應采用全新風直流式空調系統,并在房間排風口處安裝高效空氣過濾器。病房內應采用上送下側回的氣流組織方式,確保定向合理的氣流流動。
四、布局遵循“功能符合、流程短捷、潔污分明、分區合理”的原則。在護理單元潔污流線交接處應設置一定的緩沖空間。
地面、墻壁、屋頂等應平衡、光滑、耐腐蝕,接縫處應密封,且便于清潔和消毒。使用高質量密封材料,設置醫廢暫存間,地面和墻面應做防滲處理。感染性廢物貯存設施的地面、墻面材料應易于清洗和消毒。感染性醫療廢物應與其他醫療廢物實行分類分流管理。
負壓病房實驗室的建設涉及到多個方面,只有嚴格遵循這些規范,才能確保實驗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醫療工作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