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實驗室通風凈化系統主要包括通風設備和空氣凈化設備兩大部分。通風設備負責實驗室內的空氣流動,而空氣凈化設備則負責去除空氣中的污染物。
解剖實驗室采用局部通風與全面通風相結合的方式。送風端和排風端均設置空氣過濾器。
抽風系統:在解剖實驗室所在樓頂安裝較大功率的抽風機,通過有機玻璃鋼管道與解剖室的地下排風管相連,地下排氣管與每一張解剖臺下面的排氣口相通。排氣口采用百葉窗式風門控制開關,使每臺解剖臺的抽風量可以得到控制。
送風系統:在解剖室的樓頂或樓旁鄰近的通風地方安裝較小功率的送風機,通過有機玻璃鋼管道與解剖室的天花板的送氣管相連,送氣管與每一張解剖臺上面的天花板排氣口相通。送風動力小于抽風動力,保證室內的空氣不斷更新。
在解剖臺上方設置局部排氣罩,比如萬向抽氣罩、原子吸收罩,以便在產生有害氣體和異味的源頭及時捕捉并排出污染物,其排風量應根據解剖操作的類型和強度進行計算,一般不低于1200立方米/小時。
全面通風則負責維持整個實驗室的空氣平衡和換氣,通過送風和排風系統的協同工作,使室內空氣形成穩定的氣流組織,換氣次數不少于20次/小時,以保證室內空氣質量的均勻性和穩定性。
每組通風系統由送風和排風兩個子系統組成,送風機和排風機的風量和功率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配置。
解剖實驗室的通風系統設計應包括全面均勻上送風和局部下排風相結合的方式。在每個解剖臺正上方設置散流器均勻下送風,解剖臺下設排風口,通過排風支、干管匯總后,由排風機抽出向高空排放。避免使用傳統的傘形罩上排風或側排風方式,因為這些方式在排除污染物的效果上不理想,特別是在霉雨季節。主要原因是氣流組織不合理,室內有多個渦流區,導致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排除。
根據國內規范要求及相關文獻對解剖工藝和環境的研究結果,確定室內設計參數:夏季室內空氣溫度(25±1)℃,相對濕度60%~70%;冬季溫度(17±1)℃,相對濕度60%~65%;解剖標本表面風速0.2~0.25 m/s。